水環境生態修復
(一)植物浮島濕地技術
與常州大學合作開發的植物浮島濕地,又稱生態浮島,是一種針對富營養化水質,利用生態工學原理,降解水中的化學需氧量、氮、磷含量的人工浮島。它能使水體透明度大幅度提高,水質指標也得到有效改善,特別是對藻類有很好的抑制效果。同時,植物浮島因具有凈化水質、創造生物的生息空間、改善景觀、消波等綜合性功能,在水位波動大的水庫,或因波浪的原因難以恢復岸邊水生植物帶的湖沼,或是在有景觀要求的池塘等閉鎖性水域得到廣泛的應用。
人工植物浮島濕地對農村生活污水均有較好的處理效果,出水指標均可達《污水綜合排放標準(GB8978-1996)》一級B排放要求。研究證明,這一方法不僅可以處理農村生活污水、凈化空氣,還可以應用在市政河道、溝河湖汊,為魚和鳥類創造生息空間,在水生態修復的同時改善景觀。
(二)生態混凝土技術
以鋼渣、尾礦為原料澆注成留有空腔的混凝土,硬化后在預留的空腔內填滿培養基和微生物。利用多孔混凝土外表面對各種微生物的吸附、通過生物層的作用產生間接凈化功能,將其制成墻體結構設置在富營養化的湖河內凈化水質,利用空腔中的微生物可以去除水中的有機物和氨氮等富營養成分,從而保護生態環境。
(三)生態調節溝
生態調節溝是為解決平原水網地區村鎮污水收集與處理而提出的一種以生態混凝土板收集污水,河浜或湖塘自身作為污水處理載體,并在其中構建凈化浮島和景觀浮島凈化水體的農村污水收集與生態法處理方式,該處理模式在不建設村鎮污水收集管網和污水收集系統的前提下治理分散村鎮生活污水,具有效果良好、運行費用低、維護方便、生態效益顯著等特點。
(四)超微溶氣增氧技術
用超微溶氣增氧技術使水體中產生超微氣泡,大幅度提高水體溶解氧含量。產生的微小氣泡在被污染的水體中,具有較強的除雜質、除臭、阻止藻類與細菌增生的特點,此技術不但增強了水體的溶氧效果,還可以有效的凈化水質,與傳統的曝氣相比,在形成氣泡的濃度、均勻性及節能方面都有明顯的優勢。
馬鞍山市碧溪河和當涂縣塘南鎮美湖塘水生態修復工程植物浮島應用
排水口攔截設施與生物柵凈化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