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生活污水處理技術
農村生活污水具有水量小,變化幅度大、污水濃度低、可生化性好等特點,結合目前國內農村布局,常采用分散式(包括庭院式、相對集中式)和集中式農村污水處理技術。近年來隨著環保裝備水平的提高,我公司又根據市場需求和農村使用特點,開發制造出地埋式、地上式農村生活污水處理一體化裝備,在施工速度、成本、外觀上得到較大提升。
(一)庭院式農村污水處理模式
1.適用范圍:
1戶~5戶庭院式農村污水處理
2.工藝原理:
系統接自居民家庭排水干管的三級化糞池,模塊化系統內部含有預處理池和人工濕地兩部分,其中預處理池可以根據實際需要選擇配置。人工濕地作為污水處理的主要處理設備采用模塊化設計,主要包含潛流式人工濕地和垂直流式人工濕地等形式的濕地系統。
3.技術特點:
a. 模塊組合靈活多樣,能應對不同水量和服務人口的需要,且安裝和調試簡便;
b. 模塊化設計,便于運輸和吊裝,工程量少;
c. 工藝流程短、組成簡單,一次性投資低;
d.人工濕地系統景觀效果好,能夠起到美化環境的效果。
4.處理效果:
可穩定達到《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染物排放標準》(GB18918-2002)的一級B標準。
(二)相對集中式農村污水處理模式
生態調節溝(可選用)+超微溶氣反應器+人工綠地+生態塘(可選用)
1.適用范圍:
該工藝適用于經濟條件一般,空閑地較寬裕,擁有自然池塘或閑置溝渠的村莊。處理規模50~200戶相對集中式農村污水處理。
2.工藝原理:
生態調節溝的設置可同時起到污水收集與處理作用,當污水便于管道收集時,可不設,直接進入超微溶氣反應器。
超微溶氣反應器是運用超微溶氣增氧技術使水體中產生超微氣泡,大幅度提高水體溶解氧含量。有效的解決生物滴濾池類生物膜法處理系統的供氧受到自然拔風和風速的影響,能夠處理較高濃度污水。同時,產生的微小氣泡在被污染的水體中,具有較強的除雜質、除臭、阻止藻類與細菌增生的特點,在本質上區別于其他氣泡的物理、化學特點。
超微溶氣應器出水進入生態綠地處理系統,該系統采用人工綠地構成微生物、植物、動物的生物鏈來凈化污水,污水經過植物的吸收、微生物降解、填料過濾等一系列過程來凈化污水,且所用能耗主要為太陽能、生物能。為減少占地面積、提高處理效能及在冬季不降低處理效果,并可將生態綠地置于大棚內,生長的綠色植物可以在大棚內移植至盆罐內,從而產生經濟效益,將污水處理與花草種植有機結合。
3.工藝特點:
a.因地制宜,充分利用村落地形及布局,合理布置生態處理系統;
b.主體工藝采用生態綠地和生態塘,能夠保障出水水質,能耗低;
c.生態處理系統景觀效果好,能夠起到美化環境的作用;
d.生態處理可以恢復現有受到破壞的生態平衡,建立健康有效的生態系統,從根本上解決環境污染問題;
e.采用生態處理,無二次污染,最大限度的減少了對周圍環境的污染,改善居民生活環境;
f.采用了超微溶氣反應器,該反應器與傳統的曝氣相比,在形成氣泡的濃度、均勻性及節能方面都有明顯的優勢。與其他氣泡的物理、化學特點存在本質上的區別。特點如下:
⑴氣泡小、溶氧率高、上升速度慢、水中停留長,節約能耗;
⑵設備體積小(僅為傳統設備的1/10)、效率高、噪音小;
⑶曝氣管路可移動,結構簡單,部件少,拆裝簡便,易于維修維護。
4.處理效果:
出水水質可達到《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染物排放標準》(GB18918-2002)的一級A標準,若不設生態塘出水可達一級B標準。
(三)集中式農村污水處理模式
1.適應范圍:
適用于居住相對集中且用地緊張、經濟條件相對較好的村莊,處理規模100~5000戶集中式農村污水處理。
2.工藝原理:
該工藝由厭氧調節池、交變流反應器串聯組成。污水進格柵截留大的雜質及懸浮物后,進入厭氧調節池,既調節水質水量,又能降解部分有機物,然后經泵提升至交變流反應器,降解大部分有機物和氨氮,并經系統內部沉淀后出水達標排放。剩余污泥排至污泥池,經自然干化后作為堆肥。
該工藝的核心是交變流反應器,相當于四個淹沒式生物濾池四位一體形成一個整體,系統通過切換閥交替向兩個區域曝氣器供氣的方式獲得變化循環流。復合濾料交替工作在升流和降流區域,優化工作環境,而同步去除有機物、氨氮和總磷。
3.工藝特點:
a.自動化程度高,人工維護量小;
b.無需污水回流和反沖洗,節省能源;
c.且占地面積小,工程建設周期短,見效快,施工方便;
d.調試周期短,并可間歇運行,恢復快。
工程案例:
地上式水處理設備裝車發貨 雨山區農村改水改廁項目應用
雨山區農村改水改廁地埋式污水處理項目 當涂縣關馬行政村農村污水處理示范項目
農村污水地埋式示范項目實景照片